8岁男童被“寄存”洗浴中心44天:太懂事的孩子,更让人心疼

Date : 2019-04-19 Print

浙江金华一男子带8岁儿子来到洗浴中心后独自离开,儿子在洗浴中心待了44天。男孩哭着告诉民警,父母离异了,爸爸工作忙…男子称自己在夜场工作,没时间照顾儿子,也很无奈……

视频中小男孩一个人乖乖坐在地上,不哭也不闹,警察问起来只是自己抹着眼泪,看起来十分乖巧懂事。

在指责孩子父亲疏忽的同时,小编真的好想为所谓懂事的孩子鸣不平,太懂事的孩子,真的好让人心疼。

新闻中的小男孩,他又何尝不需要父母的陪伴,一个人孤零零住在洗浴中心的44天,对他来说又是何等的委屈和难过啊。

但是他懂事,他知道父母离异,他知道爸爸工作忙没空照顾自己,但见到警察的他,最后泪奔的可怜模样却令人心碎……

1

知乎上看到一位女儿的抱怨:小时候家里穷,过年买新衣服的时候,女儿总会说:“给弟弟买吧,我不要!”

其实,她的内心是多么渴望一件新衣服,甚至暗暗希望,妈妈也会给她买一件。

当然,最后衣服只买给了弟弟!

上大学的时候,每个月的生活费不超过五百,身上的衣服又土又丑。

可每学期结束的时候,女儿总能省出一笔钱,给家里人捎带一些外面的特产。

村里的人都说她懂事!

后来,生活慢慢变好。

一次,父亲开车被撞,软组织挫伤,并不严重,妈妈把这事告诉了她,让她打个电话给她爸。

女儿问妈妈:“告诉弟弟了吗?”

妈妈回答:“没有,怕影响他找工作。”

女儿有点难以理解:“你怎么不怕影响我的工作呢?”

妈妈说:“你比较懂事啊!”

2

“懂事”,最大的特点是:不能提要求,不能麻烦别人!

所以,懂事的孩子往往这样:明明想吃的东西,却说不要;明明想买的东西,却说太贵;明明想做的事情,却说不去……

当然最后的结果往往是:想吃的东西吃不到,想买的东西买不成,想做的事情做不成。

懂事的孩子往往过早地注重他人的感受,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权衡利弊,却唯独忽略了自身的意愿与需求,往往失去了正视和表达自己欲望的能力。

对于他人的请求,他们总是来者不拒,却很少向他人提任何要求。

和同龄的小孩相比,他们的心思细腻柔软,处事谨慎小心。本应天真无邪、恣意妄为,却变得少年老成、谨小慎微。

每个懂事的孩子背后:都有那么一段令人辛酸的心灵路程!

就像《龙猫》里说的:懂事的孩子更让人心疼!

3

想起前段时间热播的电影《狗十三》。

电影中歇斯底里吵着要找丢掉心爱小狗的李玩,将家里闹得天翻地覆,爷爷崴到脚,奶奶差点失踪。父亲怒上心头,将她暴打一顿,末了只扔下一句“你怎么就不懂事呢?”

懂事?怎样才算懂事呢?一件又一件事让李玩渐渐领悟了大人的标准,学会了向成人世界妥协:在父亲的饭局上端起酒杯一饮而尽,大口吞下自己从小乳糖不耐受的牛奶。

看到孩子如此懂事,父亲喜笑颜开,脸上光彩:“孩子终于长大了!”

而最后有一幕是,李玩考上了重点高中,父亲的朋友请她吃饭,夹了一块狗肉在她碗里。李玩迟疑了一会,还是吃了,然后微笑着说,“谢谢叔叔。”

要知道李玩是那么喜欢狗啊!

“对于孩子的想法,父母的问题其实不在于要不要倾听和尊重,而是,他们从来都没有考虑过想法的存在。”曹保平这样评价《狗十三》。

4

对于孩子想法的忽略,一味要求孩子“乖”、“听话”、“懂事”的家长,都有个奇怪的思想,就是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乖。

他们往往忽视孩子的需求与表达,却过早地要求孩子体会父母的艰辛,听大人的话,顺从父母的意志。

孩子看似懂事,内心却很孤单、让人心疼。

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,“懂事”是一种很深的绝望。

在这种懂事状态下长大的孩子,会在未来的社会中面临更多的迷茫与纠结:

· 不懂得拒绝,对他人的请求总是来者不拒。

· 羞于表达自己的诉求,总觉得自己的需求是有罪的,期望对方能揣度出自己的心思。

· 自卑、敏感,表面上是善解人意,可背后却害怕对方不高兴,哪怕委屈自己。

职场上,不知道如何向老板提出合理的加薪要求;

朋友间,总是秉承着“谈钱伤感情”的原则;

恋爱中,对自己想要的总是不说,总期望着另外一半能懂得自己。

归结为一点:

无法正视自己的诉求以及维护这份诉求的权利!

5

对于“懂事”,其实还有一种真正健康的情况:

是父母素质高、思想开明,在孩子的童年时期给予充足的爱与温暖,用自己的言传身教,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成长。

这样的孩子不但健康活泼,而且知书达理。

懂事,其实是一种慢慢领悟的过程。

不必刻意地教导,更不必过早地要求。

随着时间齿轮地推动,他们总有一天会长大。

要想做到这些,父母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: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,而不是“我”的附属品,他有通过自主探索形成自我的权利。

不要再因为孩子懂事,就可以轻易不兑现你对他许下的承诺;不要因为孩子懂事,就可以随意压制他内心最真实的渴望。

当孩子的真实需求得到满足,自然会有自我意识,变得独立、健康。

而父母能做的,只有陪伴、守护和提供情感支持。

部分素材来源:根据微信公众号“国馆文化”、“彼得憨综合症”、“mom看世界”、“东方教育时报”相关文章内容整理。